发布时间:2025-05-28 11:19 来源:罗平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:2830
碧水映峰林,文明润花海。
2025年5月23日,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,罗平县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。以“金色梦想”为笔,以“全域共建”为墨,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命名名单上挥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座滇东明珠,终以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的金字招牌,为65万罗平人民的孜孜以求写下最美注脚——这是对山水田园与人文精神交响的礼赞,更是对“全民参与、全域文明”实践的最高褒奖。
文明似锦:织就城市最美的华章
在滇东大地,罗平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“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”的油菜花海中,坐拥九龙瀑布群的磅礴、金鸡峰丛的灵秀。这座拥有4个国家4A级景区、2个国家3A级景区的旅游名城,将“金色油菜花海”的生态之美与“文明花开满城芳”的人文之韵深度融合,书写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罗平答卷。2021年至2024年,罗平县以“金色花海”为底色,以“文明新风”为笔触,将“为民、靠民、惠民”理念融入城市肌理,以“12345”工作法为总纲,用四年时间实现了从“景美”到“城美”“人美”的全面跃升,将城市文明锻造成罗平最耀眼的名片。
民生温度:解锁城市治理“幸福密码”
罗平县将创文考场设在群众心坎上,用“微实事”撬动“大幸福”。投入3亿元实施城市更新:24.02公里道路焕新,69公里污水管网贯通,1.2万个停车位缓解“一位难求”,88个老旧小区从“脏乱旧”变身“幸福里”。九龙农贸市场的嬗变尤为典型——曾经雨天泥泞、晴天恶臭的“老破旧”,经标准化改造后分区清晰、明码标价,LED屏滚动公示菜品农残检测结果,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“智慧市集”。 数字见证着民生厚度:三年来,12345热线办结群众诉求4827件,满意率99.67%;网格走访收集意见360条,解决率96.1%。背街小巷增亮行动让夜归人不再“摸黑”;“爱心摊位”为低保户减免租金;“微小空间改造”将龙塘荒地变为健身广场……
实打实的一个个举措、亮眼的一组组数字,让城市更美更文明的同时,也满足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。正如82岁的张大爷第一次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吃上热乎饭时感言:“创文不是面子工程,是咱们老百姓摸得着的福气。”
文明培育:厚植城市精神“内核”
志愿服务情暖人心,文明新风浸入心灵,道德模范引领风尚。罗平,从城镇社区到乡村,文明的力量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。“侯大姐,您又在巡街啦!”在罗平县观音街主题街区,老党员侯明英的“街长”身份家喻户晓。退休后,她高票当选为第一任街长,带领党员志愿者清理垃圾、规范停车……像侯明英这样的志愿者,罗平共有8.39万名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所(站),“志在我家”志愿服务品牌应运而生——志愿者们每天穿梭于社区,为高龄老人提供爱心义剪、为留守儿童开设科普课堂,三年计开展活动600余场,服务群众30万人次。构建“群众点单—中心派单—志愿者接单—群众评单”模式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100米”。乡村文明建设中,罗平县以油菜花为灵感,创新“四瓣七蕊文明花”工作法,以“四瓣”象征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、廉洁党风,“七蕊”通过积分兑换、典型评选等路径激发群众参与。板桥镇村民张桂芳因积极参与环境整治、孝老爱亲,获评“菜花勋章”,用积分兑换了生活用品……三年来,全县累计兑换文明积分48.72万分,评选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87人,文明新风从“盆景”变“风景”。
全民共创:绘就文明画卷“同心圆”
每个罗平人都是城市的“主角”。“咔嚓!”市民王先生用手机拍下商铺占道经营照片,上传至“文明随手拍”平台,2小时后便收到整改反馈。罗平创新“曝光台”“随手拍”机制,三年曝光不文明行为8224起;开展“我的城市我建言”活动,收集问卷21.9万份、意见6万条,形成“人人都是监督员”的共治格局。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交通路口——“礼让斑马线”成为自觉,志愿者“红马甲”与交警共同守护,三年间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18%。
城乡同创让文明之花全域绽放。在鲁布革乡,“三下乡”文明实践活动将文艺演出、科普宣传送到村口;九龙街道的“五星级文明户”挂牌仪式上,村民们敲锣打鼓迎奖牌,乡村陋习随文明新风渐消。
长效致远: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
2025年5月,罗平终于捧回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桂冠,而文明创建的故事仍在延续。智慧城管平台24小时监测城市动态,341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小区、小巷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“文明小课堂”培育着新一代文明使者。从“创建文明城市”到“建设城市文明”,罗平用四年时间证明:文明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,是发展最持久的动力,是时代最生动的注脚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金鸡峰丛,晨练的老人、清扫的环卫工人、文明劝导的志愿者,共同构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剪影。在这片山水之间,文明已不是阶段性目标,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追求,引领着罗平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