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04 08:56 来源:旧屋基乡 浏览次数:1755
盛夏时节,硕果飘香。8月2日,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洒布戛村举办“桃香四溢・最美彝乡”黄桃尝鲜节,采摘品尝、桃源寻宝桃园寻宝、寻找桃王等趣味活动吸引400余名游客参与,现场订购黄桃超2000斤。这场热闹的节庆,正是当地黄桃产业丰收的生动注脚。2025年,该基地黄桃预计产量达50吨,一颗颗饱满的果实,正成为撬动彝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

旧屋基彝族乡地处滇黔交界,喀斯特地貌广布,地形崎岖、土地贫瘠、地块零散,传统作物难成规模。曾经很长一段时期,当地不少土地因产出低下被闲置,群众增收渠道狭窄,发展面临诸多制约。近年来,旧屋基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破解“土地贫瘠、群众增收难”的困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,坚持生态优先、产业为要,在盘活闲置资源、培育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。
2021年,旧屋基乡立足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思路,对公路沿线、江河两岸、集镇面山及生态脆弱区中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,连片栽种野山桃5000 余亩。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,筑牢了绿色屏障,更以“先固基、后提质”的思路,为后续特色产业升级埋下了“绿色伏笔”。
2023年,经专家实地勘测指导,旧屋基乡精准引入优质品种锦绣黄桃,在洒布戛村以野山桃为砧木开展嫁接改良,成功培育600亩、2.5万余株优质黄桃林。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构建起从种植、养护、采摘、运输、销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各环节。截至目前,黄桃基地已吸纳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务工3000 余人次,为群众带来了稳定收入。
黄桃产业的崛起,不仅鼓了群众的钱袋子,更催生了思想观念的显著转变。
就业选择从“外出奔波”到“家门口增收”。过去,受限于土地条件,该乡大量劳动力远赴他乡务工,导致土地荒芜、留守群体增多。如今,黄桃基地成了“就业驿站”。正在基地忙碌的村民算着明白账:“以前守着薄田没盼头,只能去浙江打工,现在在基地干活,一年能挣万把元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,日子踏实多了。”为拓宽就业渠道,乡党委政府同步引进嘉尔泰电子工厂,发展脐橙、生态水稻种植及乡村旅游等产业,让更多群众实现 “就近就业、顾家挣钱” 两不误。
发展理念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学种养”。黄桃基地常态化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培训,推广智能水肥管理系统,通过精准调控水、肥、温等条件提升产量品质;搭建便捷运输轨道,大幅提高生产效率。科学种植的 “新风”吹进彝乡,带动群众打破“凭经验种养、单一种植” 的旧模式。老寨村委会村民罗应和,借鉴基地技术将自家5 亩野山桃嫁接改良后,今年增收1.5万元;还有村民受基地运输轨道启发,决定联合土地相邻的农户共建便捷轨道方便农作物转运,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持续高涨。
生活状态从“拮据沉闷”到“富足舒心”。往昔,村民收入微薄,生活拮据,邻里间偶有摩擦。随着黄桃、脐橙、“一窝蜂”等产业兴起,稳定的收入让村民衣食住行显著改善,更有能力投入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。闲暇时,大家交流种养心得、分享致富经验,邻里关系愈发和睦。乡、村两级常态化举办老年运动会、元宵节、火把节等传统文化活动,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持续提升。“现在日子有滋有味,越过越有奔头!”一位老人的感慨,道出了彝乡群众的共同心声。
如今,黄桃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,既盘活了生态资源,又激活了发展动能。下一步,旧屋基乡将持续深耕特色产业,挖掘民族文化与生态优势,创新业态模式,让更多“富民果”挂满彝乡枝头,书写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。
旧屋基乡 伍根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