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专栏
发布时间:2022-07-26 08:53 来源:罗平县政府 浏览次数:12229

近日,冒着炎炎烈日,罗平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攻坚组成员一行,来到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、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——大水井乡棠梨凹村,零距离感受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的真情厚意,零距离品味棠梨树团结之花绽放出的那缕清香——
全面小康路上,一个民族兄弟都没少
棠梨凹村属罗平县大水井乡金歹村委会,有39户186人,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。“九分石头一分土,土如珍珠水如油”的恶劣自然环境,一直成为全村群众走向富裕的拦路虎。脱贫攻坚战打响,棠梨凹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村庄道路、环境卫生、生产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,与全县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,交出了一份“一个民族兄弟都没少”的优异答卷。2019年,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大水井依托罗平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的契机,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建设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工程,搭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平台,棠梨凹再次迎来发展春天,一个以自然生态、民族文化生态、农耕研学等为一体的全新苗寨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身着漂亮苗族盛装的棠梨凹党支部书记、曲靖市人大代表、苗绣手工技艺传承人李梅深有感触地说:“如今,我们村子已创建成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,社会各界关心,不仅帮我们修路拉水,改电网装网络,建活动室和活动广场,还引进公司建成研学实践基地,搞起了乡村旅游。人来人往,村民慢慢学会了用普通话与大家交往交流,还把农特产品卖给公司,不仅增加收入,还解放了思想,小步快跑跟上时代发展步伐,日子过得越来越欢腾。”
水有源,树有根。过上幸福生活的棠梨凹苗族群众为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,绣娘罗志芬、吴绍红、罗珊珊与李梅商量,利用闲暇时间,忙了三十多个晚上,用苗秀一针一线,将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和“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,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,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绣了出来,装裱挂在寨子中间的墙上,以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、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,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而75岁的熊自芬老人,则用山歌表达情义,从“跟着共产党,日子比蜜甜。党和政府好,像一家人一样亲”的歌词里,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党的感恩和满满的幸福感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
书吧,棠梨凹村别样惊喜。窗明几净、知了鸣翠,沿着蜿蜒村道,九曲回肠,绿树掩映下的书吧就在眼前,长条形的空间配以简约装饰,清新淡雅中就有了一种久违的书香气,无意间与乡土气息形成的反差与张力给人一种灵魂小憩的冲动。这是云南柒聚文旅开发有限公司的杰作,7位女士想把棠梨凹打造成生命溯源点、灵魂皈依处。
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棠梨凹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企业的入驻,必须形成独有的业态,大水井乡党委政府与村党支部认真研究仔细琢磨,积极与柒聚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探讨合作事宜。2021年3月,柒聚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出资300万元与大水井乡瑞农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,建设玻璃滑道项目;流转土地500亩,建起罗平县首个农耕研学教育实践基地,着力挖掘民族特色文化,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,传承农耕文化,建起精品书吧休息区、萌宠亲子体验区、共享灶台户外烧烤区、陶艺扎染书签制作手工坊、真人CS区、蔬果采摘与农耕体验区,基地一次性能容纳200人进行吃、住、训的军事化拓展培训,可接待企事业单位1000余人的教育拓展训练。建起不到一年,企业不仅有了可喜的收益,还带动村里1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,村里一年也有10万元的集体经济分红收入。

说起研学基地与村里苗族同胞共同发展的故事,大伙津津乐道。公司股东之一的黄玉葵说:“我们基地建成后,棠梨凹一朵精致的‘塑料花’绽放成了灵动的‘雏菊花’”。看着大家云里雾里,同样是股东的邓翠英详细介绍起来。原来,村里的苗家姑娘熊菊花,生得标志漂亮,但20多岁结婚后就在家里带娃,没事干,也不与人交谈,就像一朵美丽的塑料花一样,生活失去了乐趣和梦想。热心的几位女企业家就想帮帮这位女孩,想请她加入研学基地。可是无论怎样动员劝说,不苟言笑的熊菊花就是闷声不出气,紧绷着个脸。经过反复多次沟通动员,在公司的真诚感动下,熊菊花终于松了口答应来基地上班。而邓翠英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熊菊花学会笑,经过三个多月的共同交流,培训培养,熊菊花不仅成了公司最熟练的员工,而且灿烂的笑容总让人感到一抹温馨,像一朵真正的菊花绽放出了她本该的模样。目前, 熊菊花一个月有2900元的工资,主要管手工作坊、做豆腐、磨豆浆、制寿司、扎染、叶脉书签、搭积木、做玩具,是个全能好手,说起来也头头是道。
说道公司落地棠梨凹的初衷,邓翠英不无感慨。用她的话说:独行快,众行远。办企业要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发展,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政府、企业、群众团结一心,才能走得更好。
沪滇合作支援,繁荣发展跑起来
各民族团结进步,经济发展是基础。近年来,在沪滇合作的拉动下,上海宝山区每年给予罗平县上千万元的对口帮扶资金,用于支持培养各行各业专业人才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、鼓励成立合作开发公司、壮大基层组织集体经济,巩固脱贫成果,促进各族群众携手共进,朝着共同富裕的路上奔。大水井乡瑞农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争取到沪滇帮扶资金450万元,不仅助力棠梨凹发展,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合作社10%的收益收入,为长远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。目前,该公司正在建设聚民族文化培训、歌舞演艺、苗族文化展厅等功能设施体验中心,搭建一个更加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的平台。



沪滇协作、山海情深。作为《苗族背篼》、《苗族服饰》作者和罗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梅,在棠梨凹的建设发展中,不仅打开了眼界,还坚定了走苗族刺绣产业化路子的信心。李梅说:“外婆和母亲传给她的‘指尖记忆’弥足珍贵,一定会把苗家人传统的刺绣文化传承下去。”2019年4月,在乡政府的支持下,罗平县大水井乡苗绣传承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,李梅带领20余名棠梨凹苗绣娘参与罗平县沪滇扶贫协作绣娘培训班;2020年9月,李梅通过考核参与到沪滇帮扶绣娘大联盟上海游学活动中,通过系统、专业的学习,李梅学到了新的绣法和盘扣做法。学成归来,李梅手把手传授技艺。在她与身边姐妹的共同努力下,先后完成苗族刺绣作品60多件,棠梨凹苗绣走进了人们的视野,带动3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增收,圆了共同繁荣发展梦。在一个占地60多平方米的苗绣传承展示店,乐观的李梅带领村中妇女,将苗族刺绣变成一件件精致的成品。说起未来,她笑着说:“有党的好政策指引,政府扶持帮助,如今还有合作伙伴,我们手足相亲,刺绣手艺不仅得到传承,还会找到更好的路,产品必将销到四面八方。”
当谈及大水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时,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李星燃说:“目前,大水井乡正通过棠梨凹这道窗的示范引领,开展全域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建设,村村寨寨都行动起来,各族人民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,都朝着共同富裕的路上奔,棠梨凹盛开的团结之花将会香飘千家万户。”